Type of event
Symposium
Date & Time:

July 22, 2021, 9:00 AM EST

Co-host

主办单位: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(Harvard CAMLab)

协办单位: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

PANELIST

宾慧中

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,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博士后,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、艺术史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,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及其营造技艺、建筑遗产等的研究与保护。著有《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》、《上海古建筑》等,参编《弗莱彻世界建筑史》第21版(撰写秦汉建筑部分)。

谢一峰

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主任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、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访问学者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亚洲宗教、艺术与历史。已发表重要学术刊物论文、书评三十余篇,出版译作一部(合译),并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、中研院史语所、德国汉堡大学、印度阿育王大学、美国哈佛大学、普林斯顿大学、亚利桑那大学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演讲。

徐永利

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、副教授;苏州市文物局专家库成员,《时代建筑》杂志兼职编辑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,重点关注砖石类建筑遗产形制与工艺,以及建筑遗产保护设计。著有《外来密檐塔形态转译及其本土化研究》、《中国古代墓葬四隅券进式穹窿机制与源流研究》等。

闫爱宾

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研究员,上海市“浦江学者”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。主要从事园林建筑历史与理论、城乡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、教学与设计工作,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,译著A Treatise on the Garden of Jiangnan,参编Sir Banister Fletcher’s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(21st Edition)(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)。

于水山

美国东北大学艺术、传媒与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,北美梅庵琴社社长。研究涉及中国建筑史、现代主义及其理论维度、中国文人艺术和东亚佛教建筑。著有Chang’an Avenu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,《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》(中译本)、《于水山古琴练习曲集》等。

Architecture and City of Luoyang in Northern Wei Dynasty

北魏洛阳建筑与城市:5-6世纪的技术传播与知识整合

 

自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孝文帝迁都洛阳,至东魏天平元年(534年)迁都邺城并拆毁洛阳宫殿,洛阳作为北魏都城及北部中国行政、经济、文化与宗教中心,经历了短暂、辉煌而充满想象力的独特历史进程。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“洛阳·幻城”项目聚焦于这一独特历史时期,运用数字技术、新媒体等对北魏洛阳的城市、建筑、宗教文化、艺术及市井生活等多维议题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呈现。

作为该项目的系列研讨会之一,本次研讨会主要关注北魏洛阳城市与建筑营造议题,探讨在城市规划建设、宫殿及宗教建筑营造中的技术传播与发展,借助营造活动进行的更广更深层次上的观念与知识体系整合,以及魏晋南北朝漫长分裂期中北魏洛阳的特殊作用与意义等问题。

 

议程

21:00-21:10

主办方开场致辞

吕晨晨(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副主任,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博士候选人)

 

21:10-21:30

宾慧中: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空间形态与建筑技术探微

 

21:30-21:50

谢一峰:中古都城神圣轴线中佛教因素的变迁与进退

 

21:50-22:10

徐永利:嵩岳寺塔与北朝佛教建筑的形制关联

 

22:10-22:30

闫爱宾:技术与知识体系视野下的北魏洛阳建筑研究

 

22:30-22:50

评议与回应:于水山

 

22:50-23:15

开放讨论

 

23:15-23:20

总结发言:闫爱宾、吕晨晨

Type of event
Symposium
Date & Time:

July 22, 2021, 9:00 AM EST

Co-host

主办单位: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(Harvard CAMLab)

协办单位: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

PANELIST

宾慧中

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,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博士后,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、艺术史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,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及其营造技艺、建筑遗产等的研究与保护。著有《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》、《上海古建筑》等,参编《弗莱彻世界建筑史》第21版(撰写秦汉建筑部分)。

谢一峰

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主任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、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访问学者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亚洲宗教、艺术与历史。已发表重要学术刊物论文、书评三十余篇,出版译作一部(合译),并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、中研院史语所、德国汉堡大学、印度阿育王大学、美国哈佛大学、普林斯顿大学、亚利桑那大学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演讲。

徐永利

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、副教授;苏州市文物局专家库成员,《时代建筑》杂志兼职编辑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,重点关注砖石类建筑遗产形制与工艺,以及建筑遗产保护设计。著有《外来密檐塔形态转译及其本土化研究》、《中国古代墓葬四隅券进式穹窿机制与源流研究》等。

闫爱宾

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研究员,上海市“浦江学者”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。主要从事园林建筑历史与理论、城乡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、教学与设计工作,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,译著A Treatise on the Garden of Jiangnan,参编Sir Banister Fletcher’s Global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(21st Edition)(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)。

于水山

美国东北大学艺术、传媒与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,北美梅庵琴社社长。研究涉及中国建筑史、现代主义及其理论维度、中国文人艺术和东亚佛教建筑。著有Chang’an Avenu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,《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》(中译本)、《于水山古琴练习曲集》等。